\r(ascii: 13)称之为回车(Carriage Return),而\n(ascii 10)称之为换行(Line Feed)


历史

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,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(Teletype Model 33,Linux/Unix下的tty概念也来自于此)的玩意,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。但是它有一个问题,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,要用去0.2秒,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。要是在这0.2秒里面,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,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。

于是,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。一个叫做“回车”,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;另一个叫做“换行”,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。这就是“换行”和“回车”的来历,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。

后来,计算机发明了,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。那时,存储器很贵,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,加一个就可以。于是,就出现了分歧。

‘\r’ 回车,回到当前行的行首,而不会换到下一行,如果接着输出的话,本行以前的内容会被逐一覆盖;

‘\n’ 换行,换到当前位置的下一行,而不会回到行首;

Linux系统里,每行结尾只有“<换行>”,即”\n”;

Windows系统里面,每行结尾是“<回车><换行>”,即“\r\n”;

Mac系统里,每行结尾是“<回车>”,即”\r”;。

一个直接后果是,Unix/Mac系统下的文件在Windows里打开的话,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;而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/Mac下打开的话,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^M符号。

但是,到了现在,这三个词,全是一个意思,那就是换行,即光标移动到下一行的开头。

如果你用代码写如下内容

print("hello world \r\neuuu")
print("hello world \neuuu")
print("hello world \reuuu")

他们的结果都是

hello world
euuu
这是因为到了现在,计算机的内存和运算速度已经很大了,讨论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不便,所以大家就都回归了这个问题的本质,那就是将计算机换行。

注意

但是,即使是现在,许多单片机,串口通讯的时候,需要利用\r\n标志进行传输的截断判断,即遇到了\r\n符号,读取并且分析该符号前面传输进来的所有内容,并且执行响应的结果,此时,往往我们在系统中进行输入的内容,是不带这个换行相关的符号的,或者系统自带的只有\n(现在往往都是\n了),就需要人工手动补全\r\n才能进行完整的发送。
分类: 杂文

0 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Avatar placeholder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